今天,在一个中心学校听了节九年级的语文课,课题是《吴汉何尝杀妻》,上课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中年男老师,笔挺的西装,潇洒的外表,再加上温文尔雅的气度,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他的课也如他的外表一样,简洁自然、舒适大方。
这一篇驳论文,像这样驳论性的文章学生应该首次接触。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议论文的一些常识性知识。接着老师直奔主题:驳论文要解决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是批驳的观点,二是使用的论据;然后老师针对课文提出了两个问题:1、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2、运用了哪些论据?这两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提出以后,后面的学习基本是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听了这堂课后,我觉得老师的整个条理是非常清楚的,通过学习以后,学生对这篇驳论性的文章应该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驳论性的文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应该怎么找观点、找论据学生应该也是会的。以后如果写相关的文章对于这些个套路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课听完以后,我总觉得有些愦憾,愦憾在哪儿呢?在这儿也不怕别人说站着说话不腰疼,说说自己的想法以期共同探讨、与人共勉吧。
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就如一个老师在课后所说的:纵然老师满腹经纶,学生不配合你也是枉然,这堂课是上得比较沉闷。那么,对于这样的议论性的文章我们应该如何上呢?也就是说我愦憾在哪儿呢?我觉得,我们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哪是论点,哪是论据,议论文几要素)以外,我们应该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故然,这些写作的基础的东西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学习一篇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它如何进行阐述的观点,表达的情感,与人产生共鸣的。这是一篇驳论文,学生在朗读课文,老师要分析课文的时候首先要介绍驳论文的写作常识,这是基础,不能少;另外,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让学生要了解一下吴汉杀妻的故事及情节呢?那么这样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其三,文章里有许多文言文,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这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找出论据应该是大有好处的;其四,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读物让学生来阅读来加深对这篇文章、对这种文体的了解和把握;最后,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故事或者一些传说让学生写出一篇比较短小的驳论文。
我想,这样一来,学生是学好了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