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落实毕业班任课教师开的座谈会的会议精神和要求,认真组织有计划的、有效率的复习,使每一个毕业班的学生能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顺序升入高一级学校,充分做好迎接区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和小学毕业升考试的准备。
【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具体措施】
1、 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
对本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缺陷、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其它问题,结合本单元各个复习板块的教材编排情况,拟定具体的复习顺序、重点、课时分配及适当的配套练习。
2、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重视学生对概念、法则、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系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避免混淆。
3、 注意继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计算方面,要注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几何知识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整理和复习。
讲究复习技巧,有效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习,互相促进,切实提高复习的效果。
5、 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培优补差。
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让他们通过复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课堂上还掌握不牢固的内容,要利用课后时间补差,帮助他们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和形成最基本的技能。
【时间安排】
1、数和数的运算(8课时) |
日期 |
数的意义 |
4月16日 |
数的读写,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
4月17日 |
数的整除 |
4月18日 |
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
4月21日 |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
4月22日 |
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
4月23日 |
复习测试 |
4月24日 |
试卷分析 |
4月25日 |
2、代数初步知识(5课时) |
|
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
4月28日 |
比和比例 |
4月29日 |
正比例和反比例 |
4月30日 |
复习测试 |
5月6日 |
试卷分析 |
5月7日 |
3、应用题(11课时) |
|
简单应用题 |
5月8日 |
复合应用题 |
5月9日 |
应用题练习课 |
5月12日 |
列方程解应用题 |
5月13日 |
分数应用题 |
5月14日 |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
5月15日 |
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
5月16日 |
复习测试(一) |
5月19日 |
试卷分析 |
5月20日 |
复习测试(二) |
5月21日 |
试卷分析 |
5月22日 |
4、量的计量(4课时) |
|
计量单位和进率 |
5月23日 |
计量单位和进率练习课 |
5月26日 |
复习测试 |
5月27日 |
试卷分析 |
5月28日 |
5、几何初步知识(7课时) |
|
平面图形的认识 |
5月29日 |
圆和轴对称图形 |
5月30日 |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
6月2日 |
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
6月3日 |
立体图形的综合练习 |
6月4日 |
复习测试(一) |
6月5日 |
试卷分析 |
6月6日 |
复习测试(二) |
6月9日 |
试卷分析 |
|
6、简单的统计(4课时) |
|
平均数和统计表 |
6月10日 |
统计图 |
6月11日 |
复习测试 |
6月12日 |
试卷分析 |
6月13日 |
综合复习(2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