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技能 一、导课设计的意义作用 导课,或称导入,也叫开讲,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师上课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实践也证明: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教师导入形式呆板,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就会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由此可见,设计好的导课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来设计好的导入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反复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运用教育机智,而且要清楚导课的目的,把握导课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根据它们精心设计导语。 二、导课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导课要具有目的性 导课设计要符合教学的目的是指课的导入必须围绕这一课的目的要求进行,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等等。如一位小学教师教《数星星的孩子》一课,迈进课堂,板书课题后,老师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讲: 师:天上的星星同学们都见过,谁能说说星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星星的多少、大小、形状、亮度等方面描述) 2000多年前,有一个象你们这么大的小朋友也观察过星星,他是怎样观察的呢?他发现了一些什么呢?学了《数星星的孩子》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教师的导课既规定了这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又引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最后通过两个具有悬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迫不急待地到课文中找答案,较好地达到了这篇课文导课的目的。 2、导课要具有针对性 所谓导课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导课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的差别制约着导课方式的选择。 在课文学习中,一般说明文与故事性很强的说明文不一样,寓言与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不一样。在设计导课方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课方式。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导课方式,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及接受和领会的能力。 2.导课要具有趣味性 导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它既是学生主动追求知识、认真学习的条件之一,又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基础。因为有趣的学习能提高教学效率。导课的趣味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炽烈的感情。因为课文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科学道理,大都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师在教学导语中必须以情动人,竭力引导学生在起始阶段把描绘的形象和生活图景在脑海中再现出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这样,才能将学生成功地带入课文,使他们一接触课文就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全篇课文的愿望与热情。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 师: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便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大家应该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那么读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下面我们来说学习《竞选州长》这一课,体会马克•吐温小说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3.导课要具有关联性 教师的导课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或通过复习、提问、回忆前面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实例进行引入等。方式不一,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传授新知识打下基础,使学生受益感知。所以导课一定要善于以旧引新、温故知新。导课的内容,要与新课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课的: 师: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 生:学生背诵 师: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生:学生背诵 师: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 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课,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4.导语要具有精练性 导课是于课堂教学之始,用较短时间引入正题的一个教学环节。它既不能长篇大论地向学生作讲演,更不能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要简明扼要,不可拖沓。导入的时间在2—3分钟为宜。 5.导课要具有多样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师采用怎样的导课方式,也无论教师的导课设计如何精彩,如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课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教师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课设计必须做到新颖,形式多样,倘是教师每堂课都用同一种模式的导语,既使这种模式再先进,教师的语言再精彩,久而久之学生亦会生厌,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导课设计的技巧运用 清楚了导课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时刻对照之,精心设计导语,优化语文教学的导课环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课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找不到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导课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下面归纳几种导课的类型。 1.巧设疑难导课法。 巧设疑难导课法就是指教师导课时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难点,巧妙设疑。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漩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有位老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是这样导课的: 师:上节课,我们阅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请同学们说一说,哪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它起什么作用? 生:课文的第三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生:这句话概括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总结了课文。 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话学习课的重点部分——第二部分。看一看小兴安岭究竟美在哪里,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是个巨大的宝库。 又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岳阳楼记》时这样导入: 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 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2.分析课题导课法 分析课题导课,是利用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根据课文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中心。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草船借箭》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析题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草船借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略) 师:在这个题目中,哪个字是重点字? 生:“借”是重点字 师:同学们,围绕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草船是什么样的船。 生:我想知道是谁向谁借箭。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借。 生:我想知道是怎样借。 师:同学们提得很好。谁向谁借,课文会告诉你的。为什么借箭,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怎样借的,这个故事的经过。最后到底借到没有,这是事情的结果。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地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来。 又如一位小学老师教《将相和》,板书课题后这样讲解: 师: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记载在西汉时候司马迁写的《史记》里。“将”,将领,率领军队的人,这里指赵国的大将军廉颇;“相”古时辅助国王掌握政权的最高官吏,后来也叫“宰相”,这里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将相和好,说明他们原来有矛盾。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有矛盾?后来又怎样和好了?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 这样开讲,简要地补充一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的意思,然后从“和”这个词引出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初步提示了课文脉络,有助于学生抓住作者的思路,指向性强。 3.叙述故事导课法 故事本身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 如教《田忌赛马》有位老师是这样导课的: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历史故事——《田忌赛马》。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大将,他喜欢赛马。有一次,他与齐威王赛马,一共赛了三场,田忌都败了。齐威王特别高兴,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田忌感到非常扫兴,他垂头丧气,准备离开赛马场。这时,他的好朋友,齐国著名的军师孙膑拦住了他,并给他出了主意,让田忌重新与齐威王比赛。田忌按着孙膑出的主意同齐威王又赛了三场,结果,田忌胜了。此时的齐威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结局,目瞪口呆,田忌胜了。同学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了呢?究竟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什么主意呢?欲知详情,请同学们读课文,课文会告诉你们的。 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叙述田忌赛马先改后胜,原因在哪里?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道孙膑告诉了什么办法的兴趣,顺利导放新课,而且基本上也把本课的学生重点暗示出来了。 4、直观导课法 直观导课是教者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挂图、录像、投影、板画、实物等时行导课。讲课起始利用这些手段,给学生留下初步的整体印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直观导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地劝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有一位老师在上《坐井观天》时是这样导课: 师:(出示挂图)请同学 们看一企,说一说图片上都有什么。 生:天上有个太阳,发上有一口井。 师:你们看一看,这只小鸟与这只青蛙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好像在说话。 生:他们好像在争论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它们是在谈话,是在争论。你们想知道它们在说些企么吗?想知道它们究竟为什么事争论吗?下面我们就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看看它们谁说的对。 5.运用比较导课法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如有教师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利用小学时学过的课文李白的《赠王伦》导入: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王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书写离别情怀的,同学们认真比较,稍加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男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失意落魄人的喟叹。为什么反差如此强烈呢?我们现在先看作者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 6、以旧带新导课法 利用旧知识导课,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导课文法。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通知温故而知新。 如有位教师教《桂林山水》,是这样导课的: 师:上一课我们学了《长城》,那是北国风光,雄伟壮丽;这一课我们要去游览桂林山水,看看南疆景色,秀丽奇异。 7.介绍说明导课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亦可从介绍作品的地位和影响入手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狂人日记》这一课时是这样导课的: 师:在中国现代文化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他所写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要知作者是怎样抨击的,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再如湖北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教学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在直接板书课题和作者姓名后,教师介绍道:“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以上列出七种较为常用的导课方式。其实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诸如直接导入法、名言导入法、归纳总结法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语文教师应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懂”“透”“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运用教育艺术,精心设计,努力优化课堂导入环节,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