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解的作用 讲解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讲解其实质就是翻译。”讲解便于教师、学生双向信息的交流。教师面传、口授,学生入脑、入耳、入心,及时反馈,简便易行,省时省力。由于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通过讲解提高信息传输的密度,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因而学习效果突出。然而讲解不得法,常常是以教师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尽管讲解由于受其信息传输的单向性特点所限制,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但是,讲解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还是很广。无论是传授浅显的还是深奥的知识,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问题,也无论是对概念的解释还是对规律、原理的揭示,都要用到讲解。在教学中,讲解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转变学生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的根据是语言,脱离语言就无从思想。”语文学科既要完成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熏陶教育。讲解就是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认识事物,达到学生思想得到潜移默化影响和熏陶。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学习语文尤其要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入境入情的讲解,绘声绘色的描述,会像磁石一样的开启智慧门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动心、动情。 3、掌握所学的知识 现代教学中的讲解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通过讲解方法,把各种语文知识、文章内容、作者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的思路、遣词造句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智能 教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应在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识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解知识,还要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不断揭示学习规律,使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讲解的应用范围 讲解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讲解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 新课的开篇,有的课文通过简单的讲解,能激发学习兴趣,或引起学习动机,或引入情境。 2、过渡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步骤的转换,相对独立内容的衔接,通过恰当的讲解,使整个教学自然紧凑,合理过渡,它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深化理解,激发情感。 3、重点、难点 对课文中某些不易读懂的词句、重点、难点、难以理解的问题、人物经历,或含义较深的地方,需要分析、讲解。讲解应通俗明白,要井井有条,避免冗长难懂的句子和生造冷僻的术语。应通过讲解变复杂为浅显,变深奥为通俗,使学生能够接受、理解。 4、描述 有些课文描述的人或事内涵较含蓄,教师可通过讲解,进一步形象地描绘课文所写的人、事、物、景。 描述性讲解的内容要把事物特点、人物形象讲得更准确、更具体、更传神。如课文里人物外貌、打扮,景物的颜色、变化、特点,事物的样子等。描述讲解要抓住事物特征,词语要新颖、形象,拟声词、语气词和比喻、拟人等辞格用得多一些,语气和节奏也可适当配合,变化多一些,创造必要的气氛。 5、点评 教师可通过讲解对学生的理解做出评价。回答错了怎么办,认识模糊的怎么办,理解不透的怎么办,模棱两可的怎么办,有独道见解的怎么办等。教师都需要有个态度、意见,及时反馈评价,评价要准确、明晰,一语中的。 6、小结 教学中一个过程的结束,一段课文理解之后或对某个问题讨论的完结,以及将学生分散、零乱的认识的集中起来,都需要小结,以便让学生形成完整认识。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系统地、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小结部分的讲解要做到简洁、明确,“寥寥几句,便可以使学生得其要领”。 7、总结 一篇课文讲完了,能否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印象,能否让学生回味无穷,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总结时教师的讲解,既要概括作者的思路,又要点明文章的中心,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法,将文章的内涵刻在学生的记忆中,要达到情犹未尽、意犹未已的境界。 三、讲解的类型 1、描述式 教师在讲解中用形象化的语言,把客观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在空间的状况、位置,事物的外部特征,以及事物内在的联系,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如有老师在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时,对西沙群岛有这样的描述: 师: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中四大群岛之一。在海南岛东南330公里。主要岛屿有永兴岛、珊瑚岛、中建岛等,以永兴岛为最大。多为椭圆形珊瑚岛、礁。热带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海参、海龟等。每到渔汛,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地位,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2、说明式 说明式是一种以说明为主的讲解方式。用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使学生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说明介绍时还可以用比喻、比较、数字、图表等说明,经强化理解。 如有一位老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在联想木材一层时,是这样讲解的: 师:请你们默读想联“木材”一层,思考“空洞”是什么意思,“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生:“空洞”是内容不充实或缺少东西,“不空洞”就是内容很丰富,很充实。这里指大兴安岭物产丰富。 生:说大兴安岭“不空洞”是因为大兴安岭有“千般宝” 师:说得好。那么,都有什么宝啊? 生:大兴安岭有数不清的青松、白桦,木材蕴藏量十分丰富。 生:大兴安岭有山珍、药材,还有各种珍禽异兽。 生:大兴安岭有丰富的植物,其中红豆可以酿酒。 师:大兴安岭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奇妙的动物园。在那里自由繁衍着50多种野兽、270多种飞禽。800多种植物缀满山山岭岭,有名贵的药材和种种山珍佳果,还有丰富的木材,支援者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每天运出的木材有1万立方米,如果用火车拉,需要6列车、200多个车皮。根据粗略统计,二十年中大兴安岭为国家提供的木材,如果围成一米高、一米宽的木墙,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多。你们说大兴安岭美得空洞吗? 教师用具体介绍了大兴安岭丰富的动物、植物及木材资源,可以说是对课文的补充说明。课文中没说具体的,教师用数字说详细了,有助于学生对“并不空洞”这个语句的深入理解。 3、评论式 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评论讲解,及时反馈,或肯定鼓励,或反映出错误,或澄清认识。观点要持之有据,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讲述与评论相结合,教师评论与学生评论结合。观点要明确,语气要温和,态度要诚恳,要以理服人,让学生乐于接受。 如有位年轻的老师上一年级的《北京》这一课时,有个这样的场景: 师:请同学们看图,然后说说看到的是怎样的天安门。 生:美丽的天安门。 生:高大的天安门。 生:雄伟的天安门。 师:(老师情不自禁地说)哇噻! 学生受到鼓励兴致更浓,频频举手。看来老师发自内心而富有激情的表扬与鼓励,远远比形式上的学生鼓掌说“嗨,嗨,嗨,你真棒!”要来得有实效。 4、概括式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对重点、难点,或某些含义较深的词句理解不准,认识分散、零碎,有时模棱两可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调理、归纳,进行概括讲解。一段、一层或一篇课文的结束也需要点评、概括,以便形成完整认识,求得明确的结论。概括要准确,语言要简洁,一误中的,不得含糊其和辞。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最后总结课文: 师:这篇课文开头概括地说,谱写《月光曲》是个传说,接着按听、弹、记的顺序,写出了谱写《月光曲》的经过。作者着重抓信了情感的变化,由轻松到同情、感动,最后到激动。既写看到的、听到的实在事物,又写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深刻地表达了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吧,在一百多年前,有这样一位值得我们爱戴的杰出的音乐家。 这样的概括,既讲解了作者的思路,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法,将文章深刻的内涵牢牢地刻在学生记忆的底片上,使学生得以享受文中的人格美、艺术美。 5、解释式 教师用简洁严谨的语言解释说明某个事物的概念、现象、事理,解释词句的含义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解释要通俗明白,尤其是关键问题要讲得条分缕析,切莫含糊不清,解释要适度,不可过深或冗杂。 如有老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对“圣诞树”这个概念是这样讲解的: 师:圣诞树就是圣诞节用的松树、枞树等常绿树,树上点缀着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礼品等。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圣诞节为每年的12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