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课堂练习、分析归纳等活动中都可用到提问。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长期如此,是一定能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所以说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引发提问 这种提问用以确定学习目标,培养情感,引起思维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思维顺利时入学习新知识的轨道,对学生起着引发和定向的作用。这种提问往往用在揭示题目和讲授新课前的导语中,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总起、分述、总结”是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在讲解这一特点时教师提问:“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将学到一种新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呢?学过这篇课文之后就能学么这种方法。”设计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疏导提问 指为了疏通同学思路而设计的带有搭台阶性质的问题。在同学思路阻塞不畅时随机设计这类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 3、激趣提问 指在激发同学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在开始学习新课文时提出。比如有老师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在精心设计的导语时,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 4、比较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选 择、运用,弄清难理解的词句,了解句子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有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就设计了这样具有比较性的、孔乙己不同处境的问题:写孔乙己掏钱买酒的动作,前次用了“排”,后次用了“摸”,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5、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设置问题,引起学生评价的欲望。目的在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入文章内容。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评价人物的品质特点;评价作品的写作特色;评价课文的优美语言。这种提问一般用在精读课文时或全文结束时。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有老师在教学结束时提问: “课文末尾一段与开头一段有什么关系?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课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运用排比、比喻相结合的修辞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桂林山水的清幽、秀美,使人关生联想,首尾呼应,令人回味无穷。 6、总结提问 总结课文时可作总结性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掌握课文实质,获得规律性的知识。提问侧重于对篇的理解、段落层次与中心的关系的理解等。 如在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归纳总结时提问:“诸葛亮是在什么环境下借箭?为什么能顺利地借箭?”引导学生回答,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实质,又培养了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1、设计的提问要围绕重难点。 提问要围绕中心,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提出问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根据学生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以理解这一难点,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课堂提问: 首先,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复述,了解阿妈妮、大嫂、小金花三个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怎样为救护中国人民志愿军流血牺牲的故事情节,感受到朝鲜人民有为救护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思想。 再次,老师提出:“志愿军又是怎样对待朝鲜人民的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回忆电影中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在抗美援朝中流血牺牲的光辉形象的过程中, 最后,老师又提出一个较有深度的问题:“大家想一想,中朝人民的友谊是一种什么样的友谊?”这就促使学生既能归纳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又能用书上或课外阅读中的实例来说明道理。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课文。 2、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学生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如问题无需思考,直接从书中就可找出答案来,则难以达到促读的目的。 比如教《将相和》一课的“渑池会”一段时,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定了胜负?为什么?”开始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很好地读书就脱口而出:“是打成了平局,赵王为秦王鼓瑟了,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了,一比一。”老师让学生再读书,再思考,学生的看法就有了转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认为是秦国输了,赵国胜了。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国显得更难堪。”还有的同学则说:“我也认为是赵国胜了,因为秦国大,赵国小,小国的王为大国的王演奏乐器,大国的王也小国的王演奏乐器,比较起来,也是秦王更难堪。”最后,大家都认为渑池会上的斗争决出了胜负,赵国胜了,是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使赵国取得了胜利。 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沉甸甸的思考价值,要有启发性,能问而生思,发展学生思维。 3、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关系很大。如果阅读上得索然无味,那必然不能 取得好的效果。”如一位老师在《赤壁之战》的开头部分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打仗前,主帅总要对部下将士分析一下形势。如果你是曹操或是周瑜,会怎么样向你的将士讲?” 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读完一二节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要当曹操,有的要当周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充当曹操的同学昂起头,把手一挥说:“将士们,我们兵多将广,有八十万大军。周瑜的兵少,哪能抵挡得住我们!坐不惯船不要紧,我已叫人用铁索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等你们练习好水上打仗的本领,我们就渡江。”充当周瑜的同学也神气十足的说:“将士们,你们不要怕,虽然我们人马不多,但都是南方人,水战本领强;曹操兵将虽多,但都是些旱鸭子,不会打水仗。我们用巧妙的方法打,一定能取胜!” 4、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变色龙》一文,有老师就采取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1)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 (2)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 (3)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 (4)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5、设计的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提问,主要在于启发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开动脑筋,并按着正确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老师这样处理了课堂问题: (1)“为什么伯父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和爱戴呢?”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贯穿全文的,必须抓住它,启发学生思考,才能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突出中心思想。比如在讲读第二段鲁迅先生和作者谈《水浒传》内容时,其中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一句重点句,学生开始理解得很肤浅,只就字面理解到鲁迅先生的记性好。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并且逐步深入呢? (2)在此基础,老师提问:“是鲁迅在作者面前夸耀自己读书认真吗?”学生说:“不是。是鲁迅风趣地在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老师又问:“仅仅是风趣地批评吗?批评的目的是什么?”这时学生恍然大悟,说“是鲁迅关心、爱护作者呢”。 (3)在学生的认识已经提高了一步,但还要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于是,老师联系课文里提到的鲁迅为广大青少年翻译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进一步提出“鲁迅是不是只关心作者一个人呢”?学生很快理解到鲁迅先生关心的是广大的青少年。这时,老师又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内容与第一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明白了正是由于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所以青少年爱戴他。在读第三、四、五段课文的时候,老师都环绕着课文的主要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来,虽然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学生并不感到困难。 第六,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